学习语言需要一把穿越时间的尺子
学习语言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有人说发音,有人说语法,有人说词汇。
但我认为,很多人无法学好一门语言的原因是——没有坚持下去。
学习语言不是以天「天」或者「周」,乃至「月」为单位讨论的事情,而是「年」。(我是指真正的学会一门语言,而非应试。不要给我说几个月通过日语 N1 这种所谓的速成例子。)
那怎么坚持呢?
有很多方法,比如找一个老师激励自己,找学习伙伴互相监督,等等。
然而我认为,解决本质问题的方法,是「找到一把穿越时间的尺子」。
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我 2024 年年中开始读一本面向于荷兰母语者的书,一开始我只能理解 30%+ 的内容,但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同时我也在继续上荷兰语课,做作业,练口语等。
然后前几个星期开始,还是同一本书(我的阅读进度只到40%😂),我一下子意识到,我现在读这本书能够理解 70%+ 的内容了。
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本来前段时间还觉得自己荷兰语的进步不大的。
这本书我对我的荷兰语学习而言,就是一把穿越了时间的尺子,同样的难度和内容,跨越六个月的时间,我很直接地感受了自己的进步。对我来说,这就是极强的强心剂–因为我知道,我的语言学习方法是正确的,我花的时间是值得的。
同时,我也很好奇,再过半年,当我快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不是能够理解 90% 的内容了,那时候我的荷兰语会是什么水平。
这样想着,我学习荷兰语的激情又被点燃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提到,我们需要一把尺子–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起练习语言的人–只要这个「评价标准」能够帮助你感知到语言水平的进步,并且其本身保持一定的语言难度。以及很重要的,这把尺子能够穿越时间–这样在几个月,乃至几年之后,你还可以使用 ta 来衡量自己的水平。
![](https://cdnfile.sspai.com/2025/01/25/79ccef9afbe4fef5c090c63cf8606c12.jpg)
「个性化常用句」 一个新的语言学习方法
最近,我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方法,那就是通过 Anki 来记忆「个性化的常用句子」。
这其实是为了帮助我突破荷兰语 B2 阶段的一个方法。当我到了 B2 水平之后,我常常希望能够用荷兰语表达复杂的内容。但是常常在冗长的句子里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在荷兰语这种语序很复杂的语言里。
所以我非常想把一些我常说的一些句子内化为我的肌肉记忆,于是开始了这个方法。
所谓「个性化的常用句子」,就是那些你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句子,它们与你的个人表达方式密切相关。例如,我在聊天时经常会用到“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句式,因为我喜欢强调自己的观点只是个人看法,而非普遍真理。当我学习一门新语言时,我也会重点掌握如何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这一点。
那如何收集这些句子呢?
这里有几个很实用的办法:
1. 与自己对话:尝试用目标语言和自己对话,记录下让你卡壳的句子。那些就是你的学习重点。
2. 翻译日记:如果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不妨尝试把日记翻译成目标语言。遇到不会表达的句子,就将它们加入到 Anki 中。因为日记的内容就是你每天的生活,自然也就是你和别人会经常聊到的内容。
3. 从输入中提炼:无论是读书、看剧,还是上课,注意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句子,把它们整理记录下来。
那么,记住这些句子能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它能帮助你建立语言的「肌肉记忆」。通过高频使用,这些句子会像条件反射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嘴里蹦出来。
其次,这种方法能大幅提升你的表达流畅度。它让你在谈论熟悉话题时更加自信,甚至不需要刻意思考语法或词汇。
此外,句子作为学习单位,比单词更贴近实际应用,又比整段文字易于上手,能有效减轻学习负担。
最重要的是,当你能够随口说出一些地道的句子时,你会感到无比的成就感与自信。
无论你的语言水平如何,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逐步积累从基础到复杂的句子。比如,从“你好,我想买单?”这样简单的句子开始,到表达“我认为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的复杂想法。
希望对你有启发,共勉。
![](https://cdnfile.sspai.com/2025/01/25/a4ce3c05b1ce09b6e21ba9a41a60a6dc.jpg)
日本、美国和欧洲似乎属于同一个世界 | 日语原版书籍推荐
最近,为了学习日语,我正在阅读一本名为《社会学入门:人类与社会的未来》的书。书里提到的「社会比较学」很有意思: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我们可以观察其差异,从而揭示社会的本质。
这一点其实我深有体会。
我曾长期居住在中国,而现在生活在欧洲。这两个地区截然不同,从社会比较学的视角来看,的确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点。
而其中一个点,就是对于日本的印象。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尽管从这些国家的视角来看,日本、美国和欧洲似乎属于同一个‘世界’——即所谓的‘现代社会’或者‘高度工业化社会’——它们呈现出某种共通性。”
我的感受完全一致。尽管日本作为东亚国家的一部分,但其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却更接近美国和欧洲。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关键在于工业化的时机与速度。相较于中国和印度,日本的工业化速度更慢、时间更早,因此日本得以较为从容地消化工业化所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与此同时,日本又有许多地方与欧美完全不同。这些差异让西方对日本的印象尤其深刻,尤其是其中的「exoticism」。这种「相似而又不同」,「异国但是易懂」的特点,或许正是塑造这种日本对于西方的吸引力的的根本原因之一。
![](https://cdnfile.sspai.com/2025/01/25/b3e7a5fe2fc04d77a4a46952cd0869e2.jpg)
我在荷兰的朋友都来自语言交换
四年前来荷兰读硕士时,除了认识的一个本科同学之外,在荷兰真的是一个人都不认识。
更不巧的是,那一年由于新冠,我们90%的课都是线上进行,再加上我对大多数同学的聚会方式也不是很感兴趣(喝酒+音乐+跳舞),所以也没能够从硕士班上交到什么朋友。
当时,我语言学习主要集中在西班牙语和荷兰语,同时维持英语水平,再加上自己的日语水平也还行,所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这些语言的语言交换伙伴。
而我现在的朋友里,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当时认识的语言学习伙伴–一个来自日本(日语-中文/英语),一个来自哥伦比亚(西班牙语-中文/英文),一个荷兰人(荷兰语-中文),一个德国人(英语-中文),以及我的男朋友(荷兰语-日语)。
为什么语言交换能够帮助我交到朋友呢?
其实想想,有两层原因。
第一层,通过爱好认识的朋友很大几率能够一直保持联系,因为彼此交流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的激动感和惺惺相惜,能够滋养彼此的关系,更不用说可以一起做喜欢的事情,更是给彼此的见面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第二层,就是语言交换的特殊性。语言交换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可进行口头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能够测试彼此的气场是否相合,有没有共同的话题,并且聊的话题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也会越来越深入,对对方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当然,并非我所有的语言交换伙伴都成为了我的朋友,有很多我们见了一次就再也没联系,有些则是见了几次面之后发现越来越没有话题可聊,和ta们的联系就逐渐地消失了。
成年人交友很不容易,在国外更不容易,更不用说荷兰这个荷兰人自己都说交朋友困难的地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交友的方式极其重要。
所以作为一个i人,能够无意识通过这个方式认识了一些朋友,我感到很幸运。
另外,我现在保持联系的这些朋友,我们后来的交流语言都变成了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