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室 #1 | 可能性的艺术,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一首歌

Author:

开始写作之后,自己的分享欲变得很强,这主要归功于写作带给我的正反馈。当我把想法写下来之后,很多想法会变得清晰、有逻辑、可讨论;同时读者的反馈也让我备受鼓舞。有人说写作就像泼出去的水,在别人读到的那一瞬间,文章就不是自己的了,读者怎么理解自己的文章,都是不受作者的控制的。但这样产生的讨论却显得尤为有趣。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无法将所有我想分享的内容撰成整篇的文章,所以我想通过「档案室」这个系列,不定期记录、分享一些我认为值得分享的、最近在读/听/思考的一些事情,也希望能由此产生一些有趣的讨论。

在看的一本书

《可能性的艺术》 by 刘瑜

刘瑜的几本大众向的书我都看过了,包括《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这些都是好多年前看的了,具体的内容肯定是不记得的,但是当时看的心情似乎还能想起一些——她的文字简单但清醒、深刻但不做作、知识量又巨大(至少对于非政治学出生的我而言),恰到好处的升华也总是让人读完有畅快之感。

这种感觉我之前似乎忘了,但是在读《可能性的艺术》时,那种感觉又回来了。而且阅读她的书,不仅仅能有知识上的收获——如果你对政治学感兴趣的话——还能有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上的收获。

对于《可能性的艺术》这本书,我认为至少有三个角度来阅读这本书。

第一,是了解「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理念及背后的背景知识。通过比较理解政治,比较不同国家在国家能力、国家转型、文化政治发展等不同方面的兴盛衰退及其背后的原因,来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其中有一个知识上的收获,是让我觉得最值得,也是让我受到震撼的——对于和平的认识。 

在《可能性的艺术》里,有一章叫「和平的爆发」。「爆发」这个词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纵观人类历史,和平时代其实是非常短暂的,充满了大规模战争的年代才是「常态」,而我们只是非常幸运地出生在和平的几十年、和平的国家,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明年要去哪里玩,而不是明天的食物从哪里来。但未来是不是会像现在这样好呢?可能会更好,但也可能更差。但至少我们通过看历史,比较当下,能够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第二,是看待事物的角度。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理解国家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微观、个人层面的事情,反之亦然。比如说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二分型思维 vs 灰度思维」,在这本书里也有许多类似的观点,诸如「一万种可能性之一」、「知识的不确定性」、「政治的复杂性」等等。

第三,是论述的逻辑性。不管是整本书的逻辑、还是每篇文章的布局,都可以看出刘瑜经过多年学术训练、写作训练的功底:是什么,现状如何,影响如何,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最后再升华到全人类层面或者下沉到个人层面。单单从写作的逻辑方面,对于非虚构写作的写作者来说,能够学到很多。

最后用这本书里我喜欢的许多句话中的一句结束对这本书的介绍。

政治复杂到令人绝望,但也正是这种复杂,让思考充满乐趣,让自由成为必要,让未来涌现无穷无尽的惊奇。

希望你也能享受知识的乐趣。

在听的一个播客

虽然我自称重度播客听众,但其实我真正听的也就是那么几个频道,其中英文播客里我最常听的就是 Tim Ferris Show。Tim Ferris 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 2007 年出了一本书叫 The Four-Hour Workweek(《每周工作四小时》),里面提到了许多概念在十几年前看来是非常新奇、不合寻常的,但是在 2020 年前后,这些概念又各自以不同的面貌成为人们讨论、追随的理念,于是这本书又被拿出来讨论。

这本书里提到了什么概念呢?我随便列举几个:early retirement 提早退休、life style 生活方式、geographic arbitrage 地理套现 (类似于数字游民)、remote work 远程工作。

这些概念及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内容,但其实十几年前就有人在践行、倡导这种生活方式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Tim Ferris 不仅有很有趣的想法,他也非常擅长访谈。他采访的人都是各个领域里大名鼎鼎的人,但是他能够突破这些人在经历了许多访谈之后固有的「套话」,真正发掘背后的故事。

所以今天我想推荐的播客,就是 Tim Ferris Show 里非常有趣的一个:

Tim Ferris podcast #579 Jane McGonigal – how she predicted COVID in 2010, becoming the expert of your own future, trust warfare, the 10-year winter, and how to cultivate optimism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一期播客里涉及到了很多内容(Tim Ferris的播客一向如此),其中的一个内容我在之前的文章我教你如何美梦成真中有提到。

当然,我们不必同意播客里面提到的所有观点,但的确有一个思维方式,我认为我们都可以尝试理解:

What could happen in the future can be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we expected. Be open to it and we will suffer less when bad things happen.

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与我们所期待的非常不同。保持开放的心态,当糟糕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经历更少的不幸。

这在说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背后所代表的、即将发生的事情,可能与我们所期待的将会非常不同。譬如已经发生全球疾病,譬如可能是下个转角的另一场疾病,譬如是全球青年的躺平潮。

比如全球变暖导致的跳蚤数量上升,可能会带来新的疾病,或者已为人知的疾病的蔓延。一种被称为 Lone Star Tick 的跳蚤,可能会让人对红肉里的蛋白质严重过敏;一般的跳蚤,会可能让人患上 Lyme Disease,导致发烧、头疼、虚弱等症状。

所以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悲观层面的不确定性(future shock),我们怎么应对呢?正如上文所说,承认糟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做好心理(乃至物质)准备,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如果事情没有发生,那是最好的;但如果发生了,我们可以避免让自己被悲伤、不知所措所淹没,而是能够及时恢复,采取行动。同时,充分享受当下的开心、幸福、喜悦。

在思考的一句话

我个人的一个秘密是在需要极大快乐和悲伤的公众场合却达不到这种快乐和悲伤应有的水平,因而内心惊恐万状,汗下如雨。

积极的结论 – 王小波

王小波的文字一直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每次看了,都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上一次读似乎读懂了这里,下一次读似乎又不懂了。而且我时常怀疑,我所理解的,是不是他所想表达的?

但这也是所谓「常读常新」的含义所在了吧。

上面提到的这句话,在我第一次读到时,我大受震撼——原来也有人是这样的。 我常常在某种巨大的、充满了仪式感的场合,无法共情他人的情绪,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情绪方面有一些问题。但是当我读到这句话,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勇气,我也不必「内心惊恐万状,汗下如雨」了。

在用的一个软件

身为重度播客听众,我也尝试了许多播客 APP,国内的小宇宙,Spotify,Google Podcasts, 等等。但是对于播客这种非结构化、线性的传播方式,其实还蛮难找到一种合适的记录方式。在遇到自己喜欢片段的时候,还得暂停,记录下来播客的名字、片段出现的时间、以及记录的原因。直到我找到了这个新 APP——Snipd。

我认为 Snipd 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的过去时 snipped,意思就是剪断、剪下。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这个 APP 最主要的功能——片段截取,即通过点击 Create Snipd,就可以在播客里创建在当下时间点前后一分钟的片段。时间长短可调整,还可以迅速写下几个关键词提醒自己为什么想记录这一段内容,然后自动加入到收藏夹中。我上文中所分享的播客片段就是通过 Snipd 打了个时间戳,之后统一整理的。

除了这个最主要的功能之外,Snipd 还有几个很出色的地方:通过 AI 自动生成文本,自动生成章节,根据收听历史推荐标记最多的片段。很可惜自动生成文本和章节的功能只适用于英文播客。但是截取片段的功能适用于所有播客。

这个软件目前全免费,但他们的用户指南里说未来可能会有收费功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软件 2021 年推出,非常年轻。这不仅仅体现在他们整体设计风格上,还可以看出整体的管理非常轻量化。Snipd 的用户指南是写在 Notion 上的,社群管理在 Discord 上,自己的博客在 Medium 上。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官网建得非常臃肿,而是用的单一页面 + 其他软件的方式实现了各种功能。

Snipd 软件截图

在听的一首歌

Akeboshi(明星)- Wind

这首歌是火影忍者的第一首片尾曲。小时候听歌全靠每月动漫专题的杂志《动感地带》附赠的 CD,有这首歌的 CD 不知道被我重复放了多少次。

Wind 这首歌无疑是好听的,主旋律用不同的乐器重复演奏,整首歌的结构也不是常见的ABAB(主歌副歌重复),而是除了副歌和 intro 的旋律之外,基本上没有重复的内容,所以整首歌能够持续地给人新鲜感。

歌词是英文的,虽然 Akeboshi 的英文发音并不是很好,但是歌词和当时鸣人的境遇是非常相符的。大概就是少年意气,野蛮生长,能力也没有强大到无敌,但是野心勃勃、跃跃欲试要做一些什么。殊不知在成就一些事物之前,需要走很长的一条路。

我听歌非常地杂,但是日本音乐在我的歌单里一向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喜欢日本音乐呢?我认为有几个原因:旋律优美、实验性强、音乐教育发达,还和日语的发音离不开关系。

日语的音节基本上是由「辅音+元音」组成的,元音只有五个(a i u e o),也没有音调,所以相对简单的语音,在歌曲里就有很大的空间赋予其旋律和长短。

相对应的中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音调就是一个在写词过程中很难解决的问题,还别谈有各种翘舌音、卷舌音,劝退了许多外国友人学习中文的热情。

扯远了,这次的分享最后就用 Wind 里的一段歌词结束吧。我们下次再聊!

Climbing the mountain

never coming down

Don’t try 

to live so wise

Don’t cry 

’cause you’re so right

Don’t dry 

with fakes or fears

‘Cause you will hate yourself in the end